您好,今天是,欢迎访问河南省素质教育研究会网站!
学会微信号

分享到微信朋友圈

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“发现”,使用 “扫一扫” 即可分享到我的朋友圈。

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
分享到

妈妈的手机变成"情绪日记":一场亲子志愿活动带来的改变!

作者:秘书处 时间:2025-08-06 来源:心理云

七月的蝉鸣穿过脑力训练馆的落地窗,十岁的朵朵正踮着脚把彩色便签纸贴在"情绪云墙"上。她写的是:"今天和妈妈一起做沙盘,我选了蓝色的水晶,因为她上次说我哭的时候像下雨。"而站在一旁的林女士红着眼眶拍照——这张照片,她打算洗出来贴在办公桌最显眼的位置。

image.png

这是心理云志愿者活动的寻常一幕。作为专注儿童青少年脑力训练的专业机构,也时常走进社区做公益活动,我们发现:当家长焦虑于"孩子为什么不说话"时,往往忽略了自己也成了"情绪沉默者"。于是今年夏天,我们发起了一场特别的亲子志愿行动:家长和孩子共同成为"心理云志愿者",在陪伴中学习,在服务中成长。

活动现场,最受欢迎的当属"情绪盲盒交换"环节。每个家庭领取一个贴着情绪词的密封盒,里面装着陌生人写的故事。"妈妈,你抽到的是'委屈'"朵朵晃着妈妈的手机,屏幕上是陌生阿姨的留言:"加班到十点回家,看到孩子趴在书桌上睡着,作业本上还留着没写完的'妈妈对不起',我抱着她哭了。"林女士的手指悬在键盘上,突然想起上周自己因为项目赶工,对哭着要陪伴的朵朵说了句"别闹"。原来不是只有我的孩子需要倾听。"当林女士在志愿者的引导下说出这句话时,旁边的陈爸爸也红了眼眶——他刚在"亲子游戏"活动中看到,自己和儿子一起协作时,两人的专注度尤为明显,用最直观的方式告诉家长:陪伴的质量,比时长更重要。

image.png

活动中最动人的,是"跨代情绪信箱"。十二岁的小志愿者小宇举着自己写的信说:"奶奶总说我现在'脾气怪',可她不知道,她跳广场舞不带我时,我躲在被子里哭过。"这封信被投进"时间胶囊",将由参与活动的心理咨询师定期寄给老人的孙辈——那些总说"老人太固执"的年轻人,第一次在信里读懂了"固执"背后的孤独。 

两小时的活动结束时,十二组家庭的"心光存折"上都记满了温暖的数字:朵朵和妈妈共同完成了3次情绪记录,林女士在"亲子沟通"微课里记了12条笔记,小宇的信被选为"本周最温暖留言"。更重要的是,有七位家长当场报名成为长期志愿者——他们说:"当我们学会如何爱自己的孩子,也想把这份温暖传递给更多家庭。"

这正是"心理云志愿者活动"想传递的公益理念:心理健康不是单向的给予,而是双向的治愈。家长在陪伴孩子探索情绪的过程中,重新认识了自己;孩子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,收获了成长的力量。正如活动结束时一位妈妈在留言板写的:"今天我不再是'焦虑的家长',而是和女儿一起成长的'同行者'"

此刻,窗外的晚霞正给"情绪云墙"镀上一层金边。朵朵的便签旁边,新贴上一张来自退休教师王奶奶的手写信:"看到你们,我想起自己的小孙女。下周我带她来,我们一起学做情绪的主人。"而林女士的手机屏幕亮起,是女儿发来的消息:"妈妈,明天我们可以一起去做志愿者吗?我想教王奶奶用那个会发光的情绪卡片。"

image.png

原来最珍贵的公益,从来不是居高临下的帮助,而是让每个参与其中的人,都能在爱与被爱中,看见更明亮的自己。

 


上一篇:没有了

下一篇:没有了